IMP3论坛临死前的复制:谈谈SONY的3大振膜,以及自己对音乐和器材的一些看法_嘉艺流行音乐_流行音乐歌词大全

  IMP3论坛卷线盒原文作者 IMP3论坛ID:advdb1993   当年的IMP3论坛还是很热闹的,我也是活跃吵架分子,IMP3已死,索尼版已死。网站消失前,复制了其中一篇我觉得写得很投入的文章。图片不好保存,就算了。文章很长,也耐人寻味:我认同液晶高分子振膜声底冷默,声音不冷的说法。另外,通透与透明的关系也很值得玩味。下一篇还是这位作者的。   ——————   自己终于收到了CD3000,也算完成了自己的一个小心愿了。在此集齐了SONY具有代表性的3大振膜,生物振膜,纳米振膜,液晶振膜,其实也就一个CD3000,SA5000,EXK,1R,也没有什么好东西,如果大家说我没有R10和Q010来做参照,那我也没有办法,只能我仅有的耳机之中来谈谈自己的看法,顺便说下,很遗憾,具有传奇性色彩的耳机我自己只听过大奥和009,至于R10和Q010,我都没有听到过,所以自己的感觉应该也不一定是特别准确的。我指的具有传奇性色彩的耳机对于自己来说是指:大奥,009,OMEGA,R10,Q010。还有如果认为我用的音源或者耳放太差的人就不用看了,其实我自己都已经是蹭到自己朋友中最好的设备了,也没有办法,这次写先暂时写点。 在法国米格的DUO.CD转盘+米格DUO PRO解码,和A1组成的一套系统,以上的都换HIFI-TUNING 顶级supreme金银版 保险丝。线都用的是ALO的原厂线。 看看到等什么时候再去试试看天龙DCD-A100加DAC32加EARTUBE或者SPL2730下的听感,不过这个等到下次来说。   一.谈谈自己对器材的一些看法 先谈谈自己对声音的看法,首先谈一谈声场,我认为声场需要分开来看,声场分为横向,纵向,纵深,是一个三维的整体,很多人说声场大,大部分人应该指的都是横向声场,至于每个人喜欢什么样子的声场类型,都没有定论,但是什么样子的声场才是好的呢,我个人的理解是真实而自然的声场才是最好的,并不只是一味的大就是好的,所以我很看重,3个方向的一种平衡,例如拿古典来说,每个人喜欢坐的位置不一样,所以造成的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自己比较喜爱古典,所以我看重一个耳机的纵深声场,最让我不看重的应该是纵向声场,所以如果我对声场的描述可能和很多人不太一样。   关于解析,结像,分离,这几点我想一起说一下,我认为这3方面是基本完全不能分割的,解析力,这个大家应该都已经很熟悉了,很多人觉得如果一个音响设备可以听到很多其他耳塞或者耳机听不到的东西,那证明这个解析很好,其实可以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拿ER4来说吧,ER4解析力很多人认为及其超群,因为ER4的确能放大很多我们平常根本不会注意到的细节,可是如果放在全频段来看,ER4的极高频延伸,还有低频的解析力几乎为0,这个就是我认为动铁的一个最大的弊端,也就是说在单元的频响范围以内几乎可以说是解析力超强,细节表现非常之多,可是,在这个单元的外面,声音几乎可以说是截断了,之前用过的TF10也是一样,在高频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呈一条直线状。之前我也有为TF10换过线想来改善这个方面,结果发现还是不能够改变。   结像力:这个我觉得应该算是最难描述的一种东西,因为结像这东西很难用言语来表示,例如说,结像力什么才叫好呢,我拿一下拜亚来举例子,特斯拉技术和之前的880,990这些的区别。到现在依然很多人觉得拜亚只有T1可以和600欧的880或者990拉开差距,实际上在某些方面,T70,T90可能的确会不如880和990,但是在结像力方面我觉得是能够感受到拜亚特斯拉技术的实力,这里拿T1和880的一点对比来说一下,例如小提琴独奏的时候,880听的话,能够感受到弦的声音,弓拉在弦上面的声音,可是缺感受到的只是乐器的声音,而换成T1的时候,能够很明确的感受到,不只是弦的声音,而且是小提琴的轮廓能够比较清晰的展现,进而能够想象到一个人,也就是说,我认为结像力是一种无形的凝聚力,不是单方面的只是能听到一个声音,而是能够感受到声音的源头是什么样子的。   分离度:分离度这个也是备受争议的一个东西,分离度可以指的是乐器与乐器之间能够清晰辨别出来,能够很明显的感受到这是不同的乐器发出来的声音,而不会混叠,或者说是3频同时出现的时候,并不会影响到各个频段的声音,所以很多人觉得分离度好的缘由是这个。这里我想提一下我自己的看法:也就是从分离度延伸出来的东西,层次感和指向性。什么才是好的分离度,我认为仅仅做到能分清楚乐器与乐器这完全不能够称作好的分离度。我依然以动铁为例子,就拿大家都比较熟悉的TF10,或者以我暂时听过的最好的动铁之一,FITEAR335来说一下,实际上动铁都是具有共性的。TF10曾经被很多人称作乐器之王,因为TF10在表现交响的时候能够很好的听到各个乐器的声音,而且气势磅礴,但是为什么大家很多时候觉得动铁没有乐感,这个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动铁表现器乐的时候非常难做到层次,这里先不谈动铁对器乐的还原能力怎么样,但是动铁把每个乐器都还原出来了,可是每个乐器感觉好像都很突出,都非常的抢眼,所以会显得没什么层次,而真实的音乐,拿协奏曲来举例,主奏小提琴手的意义重大,用动铁表现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伴奏乐器会有点抢风头。   指向性:这个最明显的感受应该是在HD800上出现的,能够感受到乐器的排布,感受到这个是在左边的什么位置,也就是说听到的声音能够找到发出的位置。 3频分布:每个人对3频的要求可能是最不一样的了,因为每个人听的音乐都很不一样,我认为3频分布尽量均衡比较好,因为我不认为古典或者是人声需要不同的耳机,均衡的分布能造成比较好的适应性。   最后谈谈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声音美,真实的体会。所有的人会对音响设备产生兴趣基本都是源于这几个字,大部分人都谁说,毒,这应该是对美的一种说法,我引用一下切利比达克说的话:美只是诱饵,席勒曾经说过,所有美背后都是真。再有就是另外一句话,他说他在指挥生涯中得到过的最高评价是:是一个人对他说就是这样,不是什么无关痛痒的赞美。我对这句话的感触很深,当人们心里所想到的是一样的时候,那就是对于自己来说的真。而不是不经过自己的思考而随便说出来的:这个真漂亮,真让人感叹。但是既然所有美的背后都是真,那么也就是说,达到了自己说追求的真的同时,对于自己来说也是最美的东西。所有我想阐明一个观点,在听到这首歌之前,先仔细的想想看,这首曲子到底应该是怎么样的。而不是开始听到了,觉得这个表现的不错,然后以后就以这个器材表现的声音作为基准,这是我最不认同的一种做法。 有点累了,今天只写这么多   二.谈谈这几个耳机对音乐的一些表现方式   今天开始,慢慢的更新吧,由于最近心情的问题感觉最近听东西的时间变少了,而且越来越发现很难去真正的描述一个声音的具体形态,所以一直没有去写,不过心态倒是越来越平静了。我就更多的还是谈谈我自己所听到的一些东西吧。   其实我听的东西应该说是非常的狭隘的了,我不排斥其他种类的音乐,而且很多时候我也会觉得某些音乐也不错可是让我自己去找歌曲的话,百分之80我会去找的都是古典曲目,然后就是一点纯音乐和NEW AGE。剩下的就是偶尔看到什么动漫感觉主题曲好像还可以,然后就去找找。其他类型听的真的就十分的少了,所以我和很多人的理解可能会不太一样。   那就先说说什么是古典音乐吧,我认为RCA中BEST 100介绍的非常好,古典带给人的是serious——内涵深刻,发人深思,是人高尚。古典乐能个人带来一片净土,使心灵升华。也像当时切利比达克所说的,作曲家没有感受便不能够谱曲,我认为古典乐也是非常的深奥,我自己听古典乐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古典乐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宁静,真的的处在那种背景漆黑之中,然后声音如同就像伊壁鸠鲁学派的理念一样。内心平和。   在古典之中我又听的很多一部分是小提琴,而且还是很老的录音,例如海菲兹,米尔斯坦,梅纽因,奥伊斯塔拉赫,近期的我基本上最多就听听帕尔曼的一些曲目。   1.古典篇首先谈谈小提琴吧,介绍一下我最喜欢的小提琴家海菲兹。海菲兹我买了挺多碟,而且很多都是用米格转盘加R4录音机来内录的,弄不了图片,所以我最喜欢的几张CD的图片就没了,随便放几个图片吧。   ……   我认为海菲兹的声音之中充满了表现力与张力,声音干净利落,十分严谨。速度非常的快,像飓风一样充满了能量,而且声音非常的稳重,丝毫感觉不到可以借用下哈恩多海菲兹的那个评价:”我想从海菲兹以来,还有米尔斯坦。不过主要还是海菲兹,可以演奏的精彩绝伦,但是却干净利落。你能听到每一个音符。“海菲兹的音色辉煌,明亮而且充满着金色的光芒,用帕尔曼当时所说的,海菲兹像身着盔甲的武士,骑着战马在夕阳光辉的照耀下策马飞驰。我认为海菲兹演绎的最好的曲目有维塔利的《恰空》,布鲁赫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苏格兰幻想曲》。圣桑的《引子与回旋》,西贝柳斯的《d小调协奏曲》,还有四大协奏曲中的门德尔松和柴可夫斯基。我认为都相当的具有代表性。   我认为表现海菲兹用SONY的耳机非常的适合,首先表现这种曲目的时候,首先是对小提琴的还原的准确度,这一点我认为是相当的难以还原的,声音的流畅性,从中频到高频的过度,从就小提琴的共鸣的声音,弓的张力这两点是非常难以还原的,另外还有一些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东西,在录音的时候就已经丧失的很多泛音还有,音色的准确度,因为我也没听过斯特拉迪瓦里或者瓜里那琴的声音,所以以耳机还原出来的音色觉得好听来定夺某个音乐家的思想我认为是不正确的,因为真实的音色这点是基本不可能还原好的,那么耳机剩下的就是怎么样来表现这种音色,单单说到小提琴的还原,这里要提一下铁三角,我暂时听过的耳机中把小提琴音色还原的让我觉得最好的,不是大奥,009,也不是平板耳机,反而是铁三角的L3000,DHA3000下的L3000把小提琴腔体的声音表现的相当优秀,而且声音十分细腻漂亮,可是铁三角的L3000我认为并不适合例如海菲兹,米尔斯坦这种的乐曲,因为铁三角的声音缺乏了严谨度,铁三角所有系列的耳机都是这样,L3000已经算是音色最正常的了,可是还是缺乏了这样的东西。古典丧失了严谨度听起来的感觉会相当的怪,铁三角比较适合一点室内乐之类的。 那么想要表现海菲兹那种严谨,明亮,干净,辉煌的声音是想要怎么样呢?   首先我想阐明一点的是:SONY对ZK,EXK定位都是录音室监听,其实这两个东西并不是让人来真正欣赏音乐的,所以在后面的讲述之中可以发现EXK,ZK和CD3000还有SA5K对音乐的表现差异是非常大的。   先说液晶振膜:表现海菲兹的琴声非常的饱满,张力十足,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海菲兹在弓上的用力,这其中一个原因其实也是因为海菲兹自己录音时把话筒放的离自己非常的近,在处理主小提琴手和乐队的时候结像方式,我认为并不是自己是处在观众席或者是演奏席,琴声的距离真的是非常的近,纵深并不是十分出色,不过也并不是说声音像平面一样,而是很明确的能够感受到有真正存在着距离,整个声音还是结像是相当立体的,(其实这就是我觉得为什么SONY会把EXK,ZK定位成了监听耳机),但是声音的分离度非常优秀。即使是EXK,在听交响的时候也依然可以把横向分的开,而不会像很多耳塞一样都会挤在一起。再就是声音的连贯性,液晶振膜的声音非常的平滑,声音几乎没有毛刺,高频并不是特别的亮,三频的衔接相当的不错,而且完整度非常的好。然后最大的优势就是密度感十足,曾经我换成奥丁线的时候,用LISA3推的情况下,有个朋友说EXK的密度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T1,(实际上表现密度的方式更像静电)。在米格解码下,EXK的密度感相当强烈,但是又不会给人太大的压迫感,这应该是液晶振膜给人最大的感受了。但是不管是EXK还是ZK,听海菲兹的时候都没有表现出那种明亮而且辉煌的声音,反而感觉到的是一种比较灰暗的声音。(这种声音我认为可以理解成为完全冷漠的声音,毫无掺杂任何自己的感觉进去,这也是我觉得很多人认为液晶振膜的声音非常冷的原因,实际上我认为液晶振膜的声音不冷,反而还是偏暖的,声音不冷,但是声底冷漠,这是我自己的看法)   特意空出一行来写,液晶振膜在表现声音的时候,小提琴的时候及其难得的表现出了透明度,声音的透明度这种东西有点难以解释,包括可以看到HEADFI上的DavidMahler对57个耳机评价的时候的这个transparency评价,这个我认为翻译成透明度才能够真正符合作者的原意,透明度是不同于通透度的东西,本来想要具有透明度的声音在动圈和平板耳机中几乎是不可能拥有的,这种声音基本只出现在静电耳机中,我听过的L3000,HE6,T1,HD800,KK中都让人感受不到这种透明度的存在,但是这几只耳机都拥有相当的通透度,所以我认为液晶振膜在表现声音的时候能够让人体会到透明度这一点就已经是让人惊讶的了,虽然这种声音的透明度还并不高,声底还是明显带着一种灰暗的色调,不过让我来形容我比较喜欢把液晶振膜的声音说成是琥珀的颜色,带着点暗金色,但是却拥有透明的感觉。这也是一个群里的玩LCD3的朋友非常推崇ZK的一个原因吧。   下面谈谈SA5000:我的SA5000和普通的SA5000的差距还是不小的,因为我换成了Q010的线,和我朋友美版的SA5000相比感觉还是有点不一样,这支耳机的声音在我看来反而更像评测里所说的Q010本身的声音。由于我没有借到普通版的SA5000,所以我就说说自己这个SA5000吧,(日版的耳罩比美版的好不少)   SONY应该就是从这个时代开始衰弱的了,Q010,SA5K也是臭名昭著的一代耳机了,如果单从普通所说的素质来说,SA5K应该可以说是拥有极其优秀的素质,极其宽广的声场,极强的解析力,极强的瞬态,近乎无敌的高频延伸。但是如果要说缺点,SA5K也可以说是全身都是缺点的耳机,横向声场巨大,但是中心却异常的空,解析力实在太强了导致细节实在太多,用朋友的话来说,SA5K是可以听到乐队最后一排的人的声音。也就是说整个声音都是非常清晰明亮的。但是这样就缺乏了层次和强弱的对比。瞬态响应可以用飞快来形容,但是这样导致了3频的极不稳定性,响应速度让人觉得有点难以置信。高频细节可以用爆炸式的细节来形容,而且线条极多,结像极细,而且多。最主要的一点是即使是用SACD的情况下,声音的线条也不会变粗,声音依然结像很细,只是线条更多,而且结像越来越精细,就像把一个声音无限的分割下去的样子。   来说说看SA5K听海菲兹的情况吧,可惜海菲兹的碟都没有SACD的,而且录音太老,本身的密度感就不是特别好。所以这样比较下SA5K肯定是异常的悲剧,但是首先就是能够感受到几乎纯黑的背景,这点是及其难得的一点,乐队出来的声音横向距离表现的非常好,横向声场非常的开阔,纵深不能说优秀,但是还是不错的,细节非常的多,主小提琴手和乐队的声音细节都会向你涌过来,本来真实的情况应该是你能够选择性的忽略乐队,而主要是欣赏主小提琴手的,这就是本身应该有的主次,可是SA5K的乐队细节让人不得不听到,这点也是造成SA5K为什么这么不耐听的一个重要原因,(顺便说下,解析力同样及其高的009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主次处理的非常好)。然后就是高频部分非常的多,而且小提琴声音太细,像有上百把小提琴在拉一样。但是定位非常的好,指向性明确,声音的线条感十分的亮丽,通透度极佳,(不是透明度)。可是低频虽然有,可是却像打在空气上一样,而且瞬间的就消失在空气中的感觉,但是得益于强大的高频响应能力,小提琴的表现从容不迫,从中频到高频的过渡非常的迅速,而且海菲兹的速度感表现的非常好,瞬态收放自如。不过缺少了一些张力,但是声音明显没有填满整个空间,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声音全都是弥漫在四周的感觉,密度完全没有被填满,不过能够仔细的听到声音的音色微妙的变化,起伏的状态。但是总体来说不能久听。不过声音的金属感并不重,而且高频线条完全没有毛刺,所有的声音都像精心雕琢过的一样。可惜这种声音对于我来说我也并不能接受。对海菲兹的表现力是惊人的速度和明亮的声音,还有收放自如的控制力。可惜总体来说,我并不会选择用这个耳机来听这种类型的录音。   现在我来谈谈生物振膜的CD3K,曾经买CD3K仅仅是我的一个想法,因为毕竟CD3K这东西实在听不到,R10就更不用说了,而且我毕竟也听过了很多耳机了,所以买生物振膜的耳机仅仅是我想看看SONY曾经的到底是拥有怎样的实力而已,因为生物振膜毕竟在传说中是非常强大的存在。其实并不抱有太大希望(主要是因为大奥的原因,我认为终究是个传说而已了)。我也和很多人的想法一样,这么多年了,也该进步了不少。所以当时我向买CD3K的那个朋友问这耳机怎么样的时候,他说自己听吧,他不想评价什么,我也就没管了,当时CD3K到的时候,还是吓了我一跳,第一次见到这么大动圈耳机,非常的大,特别是两个拱起来的腔体,然后拿起来,这坑底啊啊,用的居然全都是塑料,算了,先带上试试,由于是在快递那里试试的,所以就直接插手机上试试了。一开声的时候我就震撼了。并不是因为这个耳机有多完美,而是真正让我体会到了一种听音乐的享受。(另外一个给我震撼的是STAX 009)。   好了,试听海菲兹的时候,我立刻去拿起碟翻看后面,这居然是59年的录音,这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因为声音的清澈度让人震惊,相比之下,EXK,ZK的的底色相当的混,而且暗,海菲兹那种明亮的音色和鲜活的感觉让人瞬间就可以融入到里面去,而且让人真正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做纵深,纵深非常出色,我认为可能是我听过的耳机中纵深最好的了,横向声场也是相当的大,当然不能和开放式耳机比,但是封闭式耳机的声场居然如此出色,让人觉得十分惊叹,而且听感的位置相当的好,就是像在听落地箱的那种皇帝位,像真正坐在音乐厅听的感觉,当时刚听完现场,我让我一个朋友去听这耳机,他当时就所和现场的感觉真的很像,这种声场也是我一直所追求的感觉,我并不需要真正的说横向的声场有多大,或者说纵向拉开的有多好,我是想真正的能够感受到那种深邃的声场,可惜耳机几乎都没有给我这样的感受,然后这耳机给我带来的就是及其丰富的残响,那种温暖的把人包围的高频氛围,(这里指的是高频的氛围感,很难体会到的,大部分人觉得一般都是低频氛围的渲染,可是真正在现场听的时候,所有的乐器都能产生包围感,而营造出的那种混响是非常难以表现的。)。低频结实有力,非常致密的低频,而且具有很好的方向感,能够很明显的感受到是从远处的击打传递到自己这里来,可惜下潜不是特别深,整体的混响非常的出色,协奏曲的表现很好,既能够横向拉开距离,分离度很高,解析力很强大,但是又不会说给人一种像SA5K那样的分的太细,生物振膜的高频部分非常的奇特,例如CD3K的高频,高频在耳机中本来基本上是不太可能具有那种让人觉得非常的直入人心,也可以说成是穿透力吧,但是真正的好的小提琴的那种音色,那种高频是及其迷人而且具有那种非常好的穿透力,我之前是在丹拿的落地箱上感受过,(应该几十万吧,在音响展听的,不清楚,当时搭配的应该是LINN)。但是这里我可以很直接的说CD3K的高频具有一定的穿透力。这一点非常的难得。这点在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中还有帕格尼尼的钟之中表现的很明显。米尔斯坦:   图片是米尔斯坦最后的音乐会,这场虽然米尔斯坦本身状态不佳,而且手指有伤。但是所展示出的思想让人深刻。(我在几乎在我听过的所有耳机下都用过这张CD来测试) 米尔斯坦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算是特别有名,因为同为奥尔门下的海菲兹的光辉实在是太过于强大,不过实际上这也是有很大的原因的,米尔斯坦早期的确不能够称作大师,早期的米尔斯坦被称作贵族的小提琴,米尔斯坦的声音中充满了贵气,基本很少揉弦,只有在特定的时候进行高频率和激昂的揉弦,而且拉弓的时候继承了俄罗斯学派的风格处理的干净利落,他自己也是从不拉斯特拉迪瓦里以外的琴。米尔斯坦本身自己也在追求的一种很高雅,高贵的气息,但是前期总感觉到米尔斯坦处理乐曲的时候显的会过于去让这些曲目变成他自己的风格,虽然属于俄罗斯学派,实际上米尔斯坦的风格在后期应该可以完全自成一派。到了70岁左右,海菲兹不演奏后,米尔斯坦开始真正的暂露头角。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米尔斯坦所展现的并不是那种贵族的气质,展现的是一种庄重,庄严,到最后是的音乐会的时候的恰空所展现的真的是让人感觉到一种崇高的思想,琴声如同银器般冰冷但是泛着银色的光芒。在激情的时候又能够感受到火一般的情感,如同冰与火之歌一般。   SONY对米尔斯坦的表现实际上并不能说是非常的出色,因为米尔斯坦的这种特质用拜亚实际上更能够展现出来,不过我也还是谈一谈吧。   液晶振膜:液晶振膜的特质对于米尔斯坦还是挺不错的,先说下恰空。首先带来的就是冷静的开声,干净利落的运弓。声音线条感很明朗(不过要说连表现米尔斯坦都不明朗的耳机就实在是。。。),具有相当的硬度,而且能够展现出一种像银器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金属一样的冷声。基本没有带着任何情感,也可以说完全没有给我带入感,速度适中,一切都有条不紊,能够让人瞬间沉静下来,以一种非常客观而且冷静的去思考这首曲子的背后米尔斯坦到底给人带来了什么。   纳米振膜:用SA5K表现的也算是可以,可是如同最后的音乐会那种现场录音,本身米尔斯坦的琴声就录音录的比较薄的,再用SA5K听线条就已经细的不像样了。不过依然是可以给人一种非常宽广的横向声场,表现协奏的时候那种及其优异的分离度展现的淋漓尽致。(实际上我还是相当喜欢用SA5K表现的米尔斯坦的音色的,虽然我不知道真正的米尔斯坦的音色应该是怎么样的,可是我觉得冷但是又不会有太多的金属质感让人还是比较满意的)。   生物振膜:CD3K说实话并不是特别适合表现米尔斯坦,生物振膜的声音柔软顺滑而且纤细,(和静电的类型并不一样,可以把静电的声音形容成为那种丝绸,顺滑而且透明,并且非常的紧致,而生物振膜的声音我觉得应该是天鹅绒,轻盈,柔软。有许多毛,但是摸上去也是非常的舒适。)不过有个地方可以说一下,那就是我在这几个耳机中唯一一个听出来了DG录音的和最后的录音在音色方面有很大区别的耳机,其他的可以听出有许多地方不一样,毕竟不同的录音,但是音色方面都是一致的。不过用CD3K听DG的录音的巴赫时候感觉非常不对,音色实在是有点过于柔和和漂亮了,不过听最后的录音的时候感觉还是比较好的。   关于小提琴的总结:我自己基本上听的大部分都是小提琴曲,如果要继续说下去的话实在是有点麻烦了,所以选用了两个可以说是我最认同的两个小提琴家,不过实际上有时候我并不是特别喜欢听他们(唯一一个让我从来没有觉得讨厌的是奥伊斯塔拉赫)。至于我选择SONY的耳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比较认同SONY耳机所表现的小提琴的声音,如同液晶振膜的张力,密度,腔体感,生物振膜的丰富,明亮,辉煌。纳米振膜的音色,但是听小提琴曲的时候并不是小提琴表现的好就可以了,要真正能够让人体会到演奏者的思想,虽然真正的音色和灵魂早已经丢失在录音之中了,可是通过器材的演绎来重新塑造一次形象,这就是我比较认同的回放的意义。所谓的HIFI我觉得并不存在,我们所听到的只是通过器材所展现的,而不是真正体会到的。真正体会是要经过自己的思想通过以一个更加深远的高度来理解。例如可以先以自己的理解来看巴赫或者是其他的作品,然后思考究竟是怎么样的。   imp3论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