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西方封锁,问鼎世界垄断美国90%市场,振华重工到底有多牛_嘉艺流行音乐_流行音乐歌词大全

  天生难猜有手机铃声吗下载2013年3月,美国迈阿密港。   时任总统奥巴马,为对抗中国制造,正就“美国制造”,发表着热情洋溢的演讲。不料,一阵妖风刮过,将其身后的星条旗“扒掉”,赫然露出了“振华ZPMC”的字样。   于是,在这样的“高光”时刻下,奥巴马完成了一场鼓舞“美国制造”的尬讲。彼时,还是副总统的拜登就坐在台下。   无独有偶。   时隔8年,2021年11月份的时候,在中美贸易战大打出手的情况下,已经转正了的拜登也“往日重现”,跑到马里兰州巴尔的摩港,站在用星条旗遮挡了的“上海振华重工ZPMC”一行字的不远处,吹了老半天的美国“基建复兴”计划。   前有奥观海,后有拜振华,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可再怎么掩耳盗铃,用星条旗当遮羞布,也遮不住中国制造的事实,更挡不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期视频,我们就来讲讲“中国港机之王”——振华重工到底有多牛?它是怎么从无到有,一路被围剿,粉碎发达国家的封锁,6年做到世界第一,愣是干出称霸全球的中国重器的?   01   说起振华重工,绝对是一段让人热血沸腾的故事。   不仅因为它的创始人管彤贤,59岁创业,76岁就让中国港机称霸世界;而且因为当年,强敌环伺,中国港机行业95%的市场都被国际巨头所垄断,三井、三星、克虏伯等死死地把持着话语权,中国港机发展处处受制于人。   1955年,22岁的管彤贤毕业于北京工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被分配到交通部当技术员。在这个岗位上刚干了两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发配到中苏边境的兴凯湖劳改农场,大荒野的生活淬炼了他日后强大的意志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被调回到交通部工作。在这期间,他先后担任了交通部水运司工厂处副处长,中港总公司船机处处长。   那些年,身处中国港机行业管理部门的最高处,管彤贤目睹了中国港口机械的核心技术、关键装备和重大订单尽皆被美欧日韩把控的事实。虽然交通部旗下也有一家“上海港机”,但由于技术落后、品质低劣,太拉垮了,就连我们自己人都宁愿花高价钱买国外的二手货,也不买国产货。   面对中国港机行业的现状和困境,他忧心忡忡,又憋着一肚子气,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你没见到外国人那种傲慢,根本看不起我们!”   1992年,管彤贤59岁,到了快要退休,安享晚年的年纪,但邓公“南巡讲话”却一下子激发了他的鸿鹄之志:“世界上凡是有集装箱码头,就应该要有中国港机的产品!”   于是,他给上级打报告说,自己想要下海创业,制造中国做好的港机设备,就成立了上海振华港机制造厂,由自己担任总经理。   起名振华,就是要振兴中华!   公司刚成立时,全部身家就是中国港湾集团公司(交通部旗下企业)出资的50万美元,加上管彤贤从上海港机厂要来的一块作价50万美元的地皮。就这样,他带着从上海港机厂分拨过来的13个员工,在上海浦东租下三间破房子,悄无声息地开了张。   可能有小伙伴觉得,要是有国家支持,再给个100万美元,我也可以成就一个振华重工。但事实上,这100万美元中,只有50万美元是流动资金,而港机制造又是个高成本的活儿,光一台造价就高达几百万美元,再加上运费还要百万美元。因此,区区50万美元流动资金,可谓杯水车薪,还不够振华塞牙缝的。   现在回过头来看,用管彤贤的话来说,初出茅庐的振华当时没资金、没技术、没名气、没市场、没人才,完全就是一个“皮包公司”,别说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就连竞标的资格都没有,只能靠着专业化协作,到处求别人做部件、组装,勉强活下来。   要知道,当时中国市场刚打开不久,制造业发展还不成熟,大部分的初创公司都是靠着这个路子起家的。那个时候,很多公司的产品都是“只见装配,不见制造”,靠着模仿别人家的产品积累技术和经验,有了订单以后就让其他公司帮忙制造零部件,自己做最后的组装调试。   最初,振华也是按照这个套路来的,但它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那就是走“先国外市场”的策略。   02   1992年5月,加拿大的温哥华港正在公开招标港机供应商,日本三井、韩国三星这些巨头都去了。振华也硬着头皮,打着“上海港机”的旗号,把自己的竞标书递出去了。   一开始,这些巨头都没把中国振华这种刚成立的小喽啰放在眼里,但没想到靠着低于报价30%的价格,还不要运费包邮,振华破天荒地把“第一单”抢到了手。   当时,生产温哥华港的那台港机,造价546万美元,运费95万美元,总共需要641万美元,而振华手里的流动资金只有50万美元,把这样的大单接过来,注定要输得连底裤都不剩。   然而,管彤贤心里有本账,振华没钱、没技术,想要绝处逢生,就得借此机会把自己的名声打出来,才有可能在巨头林立的港机市场拿到后续订单。   在此之下,一场创优大会战打响了。   管彤贤立即赶回上海,招兵买马,从上海港机厂招聘了一批技术骨干,用公司地皮向银行抵押贷款,与江阴港口机械厂签订了生产合作协议,和世界各大知名品牌签订了零件购买协议。同时,他还要求员工们像制作工艺品一样制造起重机的每一个零件,凡是自己做不好的关键零件,一律用世界名牌。   凭着这种赔本赚吆喝的打法,振华成功出圈了,第一单还没交付,温哥华港就赶紧追加了第二单,甚至还不断向邻国的小伙伴吹风,消息传到了美国迈阿密港。美国人当然不相信,中国居然能制造这种物美价廉的大型港机,于是派人亲自到温哥华港一探究竟,结果被卖家秀震撼到了,手一哆嗦,一口气就订了4台总价为1400万美元的振华港机。   振华也由此声名鹊起,在国际巨头的封锁包围中,成功蹚出一条血路,成为业内瞩目的新星。   初战告捷,又收获美国大单,管彤贤还没来得及高兴一下,日本三井却泼来一盆冷水:   美国市场是个陷阱。   当初,三井也和美国港口做过生意,但是美国人比较难缠,有许多奇葩的规定,结果因为条款和交货延期,被罚了3000万美元,被美国人实力坑了一把。   末了,三井还凡尔赛了一把,由于实力雄厚,他们才没有在阴沟里翻大船,言下之意就是,你们这种小公司,还是自动退出吧,别去美国找死了。   但是,管彤贤天生不信邪,美国这个山头振华迟早是要攻下的,否则谈什么进军全球?于是,他当即把三井和美国签的协议找来,对照着800多项英文条款逐条反复研究,最后咬牙拍板:接下这块硬骨头,同时要做好打官司的准备。   然而,就是这样,振华还是差点着了美国人的道。当时,美国人扔出一条奇葩条款:不准到港拼装,必须要整机运过来,毫无商量的余地。要知道,这些港机都是钢铁巨无霸,有二三十层楼那么高,美国摆明了想找茬。   振华一番功夫找下来,这个钢铁巨无霸,全世界也就只有荷兰一家叫做Duckwise的航运公司有特种运输船可以运输。不过,荷兰这家公司仗着自己是独家经营,十分霸道,不仅坐地起价运一次就要130万美元,还开出了无理的条件:不保证按时到货,送到就得马上交付,否则按小时罚款。   振华对这些无理要求当然不满,反复与Duckwise公司交涉,结果对方就一句话:“只能按照我们的规矩来”,这是要让振华重蹈“三井失败”的覆辙。   被逼到墙角的管彤贤,意识到运输这个瓶颈不打破,就要永远受制于人,被人卡着脖子,屈辱度日。他可不惯着荷兰人的这个臭毛病,决定自己造船,建立自己的整机运输船队。   于是,振华四处筹钱,花200万美元买了艘超大的旧运输船,然后把厂里有经验的工程师都召集起来,按照荷兰特种船的样式,依葫芦画瓢,经过四个多月的精心改制,山寨了一艘特种运输船。就这样,世界上第一艘最大、6万吨级的大型集装箱机械整机运输船——“振华1号”诞生了,而且这艘船一次性可以运好几台港机,远远超过了Duckwise公司运输船的运输能力,振华终于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1995年,振华港机成功登陆美国港口,结束了美国码头不用中国港机的历史。   这一下,中国惊人的、无所不能的学习能力让荷兰人彻底傻眼了,自己的如意算盘打空了,他们赶忙派人上门与振华洽谈合作,希望两家联手。但在遭到振华断然拒绝后,Duckwise公司恼羞成怒,立马翻脸,以侵犯专利权为由,将振华告上国际法庭。在法庭上,管彤贤说了一句让人无法反驳的话: “全世界的汽车都是四个轮子、一个方向盘,凭什么我造的就是侵权?” 看样子,吉利李书福说的“造车无非是四个轮子,加几个沙发”,是学到了管老的精髓。   走荷兰人的路,让他们无路可走。   荷兰人败诉后,振华又一口气狂改了26艘特种运输船,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可以自造、自运的重型港口机械制造商,不但大幅度缩短了港机设备的交付日期,还把单机运输成本节省到50%以上,而这也成为日后振华击溃对手的“杀手锏”。   在温哥华港、迈阿密港这两个“活广告”的效应下,美国、德国等其他港口纷纷抛来订单,振华火力全开也接不过来。在这之后,当初骄横跋扈的荷兰Duckwise公司每况愈下,也就逐渐退出了港口机械运输市场。   1998年,美国发起6次港口机械国际招标,振华“独中5元”,此后,被西方国家牢牢占据了数十年的港机市场被彻底打开。实际上,自这一年起,振华就拿下了全球四分之一的市场,跃居世界第一,从卖出第一台设备到登顶世界第一,它只用了短短6年时间。   2000年,振华靠着世界领先的技术,敲开了工业机械之乡德国的大门。之后,在德国汉堡港的CAT码头,振华展示了一项令人窒息的操作——集装箱GPS定位术,从装船到堆场全部实现无人操作,巨大的集装箱全程自动走位、纠偏,到最后落地,误差仅有15毫米!让德国人跪服。当年,听说德国引进了4台振华港机时,在德国的华侨都坐不住了,特地从各地坐车赶来见证这一历史时刻。当振华港机经过港口河流两岸的时候,岸边的一个娱乐场老板大受感动,在现场自发升起了中国国旗。   2004年,全球最大航运公司马士基与振华签下跨年大单,以每年1亿美金的频度,连下3年订单;同年振华成功研制出全球第一台双40英尺港机,它可以一次抓取2个超级集装箱(40英尺)或4个标准集装箱(20英尺),让财大气粗的迪拜港极为青睐,遂一举拿下了2.18亿美元大单。藉此,振华还斩获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更有甚者,西方国家造的航母也离不开振华的港机。在2009年的时候,英国人想要造“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堂堂大英帝国,全国翻箱倒柜就是造不出千吨级的龙门吊,没办法,最后只得转而从中国花了2000万美元买了个“歌利亚”龙门吊回去。   有意思的是,在这之后,印度也想搞一台龙门吊回去,拯救他的烂尾航母。但是,当时印度跟中国闹得不愉快,国内正在抵制中国制造,碍于面子没有找中国,想从英国海淘一个二手龙门吊,恰好,那个时候大英觉得航母造好了,用不上这么大的龙门吊了,正有意转手卖掉。   于是,郎有情妾有意,双方一拍即合,印度就买了这个二手的“歌利亚”龙门吊。事实上,不光是印度,就连灯塔之光的美利坚,建造军舰时也曾向我们求购过龙门吊,而且美国买的比印度多得多。   2008年7月,荷兰鹿特丹港举行了世界上最先进、规模最大的集装箱自动化码头——Euromax的开港仪式,现场到处都是“ZPMC”的铭牌。彼时,振华掌控了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原本的江湖霸主三井、三菱都被迫逐渐放弃港机市场。后来在世界上的大港招标中,日本人只要见到振华竞标,就会立马夹起皮包走人。   现如今,放眼全球港机江湖,振华再无敌手,产品已覆盖全球104个国家和地区约300 个码头,连续23年雄踞世界第一,成为当之无愧的“港机之王”。   03   振华在成立之初,曾赴韩国拜访过现代企业,现代企业负责人对振华的工程师傲慢地说道:“你们直接去码头参观吧,你们国家的码头以后用的就是我们的产品。”   从当年受制于人、遭到冷嘲热讽,一路被围剿,到如今反超逆袭,将国际巨头斩落马下,垄断全球市场,实现这一切的,为什么是振华?   用管彤贤喜欢哼唱的唱词来说,就是:   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   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   作为世界上最大港机企业的老总,这个老头精力特别旺盛,每天就睡四五个小时,手机铃声是《斗牛士进行曲》,24小时开机,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他宣称只要能一口气爬上20多层楼的港机,就绝不退休。   而这位一手创立振华,让“中国制造”蜚声世界的老头,却未享受任何股权激励,2008年他的年薪也才不过35万元,都不如底下的副手多。与某些组装厂高管动辄上亿的薪酬相比,更是不值一提。   管老虽然对自己特别狠,可对底下的几万个农民工很大方,在管理上更是有一套。   振华长兴岛上的数万农民工,曾是制约振华生产进度的老大难问题。因为这些农名工都是离开家乡来上海工作的,老婆孩子又不在身边,没有归属感,农忙时节还得回家搞丰收,导致效率一直提不上来。   管老为了稳住他们,先盖房子,给他们安家;然后再让接老婆孩子过来,让他们安心,一家人可以拿到30平米的房子,有厨卫,“老婆一来,就稳定一大半”;最后,上涨加班费。如此一来,农名工也没了后顾之忧,甩开膀子干通宵也不在话下。   军心稳住后,管老为了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还花钱办学校、搞培训。由于振华的订单大部分都是来自国外,而员工的业务水平会直接影响公司的订单和服务质量。因此,他每年组织两次外语考试,请外国人来当考官,然后简单粗暴地出规定:只要通过考试,每人可以凭考试成绩加工资600元到1200元不等。这一下子,大家学习热情高涨,每天下班后就加紧学习外语,拉都拉不住。   在2006年,美国旧金山新海湾大桥的竞标中,对技术和语言的双重考验,几乎难倒了所有竞标方,振华却一举脱颖而出。振华焊工不仅全部通过认证,更能在施工现场与美方无障碍交流。   此外,管老还给振华下了一个硬性要求,“一年至少要打破一项世界记录!”为此,振华每年拿出销售额的5%专心搞科研,重奖技术创新者,后来还增设“振华功臣”,发百万大奖,获奖者只看能力贡献,不问职务、学历、身份。   另外,他对市场经营也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当初,在振华港机如日中天的时候,管彤贤却在谋划更为广阔的海工装备市场。因为在他看来,哪怕把全球港机彻底垄断,也就不过是个30亿美元的“小池塘”,而全世界海工装备却是个高达3000亿美元的“汪洋大海”。后来,他更是确立了“以港机为主,向海工和钢构业多元发展”的战略,公司也由此更名为振华重工。   从2006年正式进军海工装备市场至今,振华建造了多艘以巨型浮吊、铺管船等为代表的海洋工程航舶,扬名国外。   举几个例子来说,亚洲最大的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挖泥船,被称为“造岛神器”,30分钟挖的海底混合物就可以把一个标准足球场大、半米深的坑填满。当初,越南在侵占我国的南海岛礁上也搞填海造岛,但它没有中国的技术,也没有中国的“造岛神器”,只能用渔船运砂石一点点“堆泥巴”,结果台风一来,全部白干。   振华30是世界上最大的单臂回旋起重船,起重重量达12000吨,总重量14万吨,该船可以360度旋转,排水量达到24万吨,体量超过了全世界现役所有航母,这个巨无霸不但力气大,而且吊装精度也高,在港珠澳大桥吊装重达6000吨的沉管接头,最终达到了1.5厘米的精度,让世界叹为观止。而2014年韩国世越号邮轮沉没,也是由振华30成功打捞上来的。   如今,这样的大国重器,正是振华逐鹿海工装备制造的新“杀手锏”。   04   然而,宏图还未展开,76岁的管彤贤却在2009年12月突然退休,原因成谜,引起振华内部不小的震动,一代传奇人物就此退场,人们难掩内心的失落。   公司一位管理层说,“其实大家很意外,都以为他会继续做下去,至少不是现在离开。”令人唏嘘的是,这家曾让人引以为傲的公司,竟以管彤贤退休为分水岭,从此辉煌不再。   后管贤彤时代,振华风气变差、产品质量下降、管理障碍重重,一方面延续创业阶段的粗放式管理,漏洞多、效率低,另一方面机构臃肿、部门林立,人浮于事,裙带关系复杂、做事相互掣肘、人人都注重自己的利益,肥己损公,公司连续几年出现巨额亏损。   2012年,振华再度巨亏10亿元,退休数年的管彤贤终于忍无可忍,怒斥继任者将振华搞乱,终将“多行不义必自毙”。   之后,振华管理层几经更迭,技术人才大量流失,虽然在2013年终于扭亏为盈,但振华早已不复当年之勇,2021年7月,又有两位副总裁高管辞任。   手握“天牌”,却打得稀巴烂,振华继任者确实该要好好反思了。   如今的振华,虽然港机“世界第一”的躯壳还在,还是中国制造的骄傲,但它只是在靠着前人打下的江山“吃老本”。   中国制造想要全球称霸,注定道阻且长。   纵观振华发展壮大的近三十年来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国制造逆袭的历史,中国就像是一个体量超大的机器,滚滚向前,将前进道路上的所有障碍一点一点碾碎,扮演了一个发达国家碾碎机的角色。   比如,中国在研发盾构机之前,德国人卖给我们3.5亿元一台,坏了只能停工,德国人过来维修,每人每天3000美元,修的时候还要拉警戒线,不许中国人入内。但是,中国研发盾构机之后,一台机器仅要几千万,是德国原装货的八分之一。   在医疗领域,2020年变成白菜价的心脏冠状动脉支架,也是如此。我国是心血管疾病大国,一年光是冠脉支架就需要消耗150万个,总费用达到150亿元,占了高值医用耗材市场总额的10%。   但在2000年之前,进口心脏支架垄断了国内市场,一款进口含药支架价格大概是4万元,很多家庭根本用不起。直到2004年,首个国产含药物支架上市,终于打破了进口垄断,而国产支架的上市后的价格只有进口的一半。此后,国产支架迅速崛起,逐渐取代进口货,一直到2020年,国家直接把冠脉支架的价格打到了地板价700元!相比原来的4万元,我们可以想象西方国家这些年来到底吃掉了多少国人的血汗钱。   现如今,中国是世界上惟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39个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的国家,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也是世界上首个年度专利申请突破百万的国家,占全球专利申请总量的40%,比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加起来还要多。   《杀死一只知更鸟》有句话我很喜欢:愿你克服偏见,愿你一往无前。   也愿中国制造有无数同胞的支持,踩着荆棘,走向辉煌。   诸如此类的中国制造还有很多,后续文章将持续发布,一起为中国制造加油!!   天生难猜有手机铃声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