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音乐大师在哪里?| 争鸣_嘉艺流行音乐_流行音乐歌词大全

  音乐大师课第一季全集   文 | 陆倍文   针对“音乐大师”泛滥的现象,《何谓音乐大师?》(《音乐周报》2022年4月16日文章)的作者试图拟定几条衡量“大师水准”的准绳,从技法创新、学术著作、比赛成绩,还有唱片与演出等方面来衡量音乐工作者的专业水准,从而去伪存真。不得不说,这个提议是很有建设性的。   但问题是“音乐大师”这个称号本身可能是一个尴尬的存在。一方面太虚,要想担起“大师”的头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远远大于收益;另一方面被称呼者还有被捧杀之嫌,毕竟捧得越高,摔得越惨。所以这把尺子一旦做出来,大概所有人都想离它远一点。钢琴家齐默尔曼曾说:“谁叫我大师,我就报警!”其实也是这个意思:我只是做好我该做的而已,不要给我扣高帽子,把高帽子留给作曲家吧。贝多芬闻听此言,说不定也要跳起来:“你才是大师,你们全家都是大师!烫手的山芋我可不接。”这样看来,“大师”只能背地里叫一叫,倘若真的像职称那样可以评定的话,难免走样。   但话说回来,我们又比任何时候都需要音乐大师。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音乐艺术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我们期待有一位大师来作为我们的精神领袖,他站在前方振臂一呼,带领我们创造未来。正因为如此,“大师泛滥”的现象才会应运而生——大家都觉得自己能够拯救音乐艺术。这兴许也是一件好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明音乐工作者们普遍心怀天下,胸有大志。所以看似乱象丛生的背后,也伴随着前所未有的丰富活力和创造力。至于究竟谁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师,只能由时间给出答案。最后谁的影响范围最广、程度最深、时间最长,他就是大师。   未来的音乐大师在哪里?   不知道。但是他不会在哪里,倒是可以猜个八九不离十。   《何谓音乐大师》一文中提到的几点建议:用技法创新、学术著作、比赛成绩、唱片与演出来衡量大师,这些都是传统音乐家影响世界的方式,这些道路上也确实布满了老一辈大师的足迹。但时代不同了,老一套可能行不通。撇开比赛不谈,唱片销量急剧萎缩,演出被市场挟持,学术著作更是无人问津。因为这些都吸引不了流量,没有流量便无法传播,无法传播便没有影响力,艺术只能成为一小撮学术精英的“自嗨”。这早已不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时代。   而反过来,刻意制造流量,迎合流量的“网红”作品横行于世,它们的传播短期内会很广,但来得快也去得快,一波流量套现后便销声匿迹,并不会形成深入广泛的影响力,反而会造成大众审美的迷惘和扭曲,阻碍我们去欣赏真正的音乐艺术。因此大师也不会来自这个领域。   音乐大师来自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书写历史,音乐工作者当然也是人民群众的一员,不同的是我们用音乐来养家糊口,造福社会。孜孜不倦地传播音乐艺术,用音乐艺术教化民众是我们使命,也是出路。而这也正是老一辈大师们的毕生追求。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普通人与大师并无二致: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做好自己该做的,然后由历史来选择谁是大师。   【争鸣】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栏目欢迎读者投稿参与讨论:   yyzb1979@163.com   - THE END -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不错过每条推送   音乐大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